1. 0
首页 >> 文物文献 >> 文化研究 >> 唐胄奏折及研究 >> 详细内容
 
唐胄奏折及研究 >> 正文
唐胄的内政外交思想 ——读《谏讨安南疏》
日期:2019-11-12 18:00:26  发布人:ystsg  浏览量:215

陈海波  李春

 

提要:《谏讨安南疏》里集中体现了唐胄的内政外交思想。对于蛮夷的治理,他说“古帝王不以中国之治治蛮夷”,要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用好政策,要体现天朝的恩威,体恤四方,这也是祖训里要求的;明太宗用兵灭黎季嫠,但“求陈氏后不得,后兵连不解”,所以对安南用兵要慎之又慎;“外夷分争,中国之福”,只要坐等渔利就好,出兵干预不是明智的选择,况“岭南外警遂稀”,所以“今纷争正不当问”,历史上对南征用兵,“屡服屡叛”,也只得郡县虚名,无法真正统治;“外邦入贡,乃彼之利”;“兴师则需饷……何以给之”,出兵打仗,加重负担,最后受累的是老百姓;“今北寇日强,据我河套。边卒屡叛,毁我篱,”南征必将让北寇有可乘之机,影响安全;政治腐败,统治黑暗,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唐胄说“是忧不在外夷,而在邦域中矣。请停遣勘官,罢一切征调,天下幸甚。”唐胄的内政外交思想在明代是进步的,在今天也有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唐胄;内政外交思想;《谏讨安南疏》

 

唐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死后追赠右都御史。张廷玉评价其“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乡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把唐胄、邱浚、海瑞列为明代海南三大名人。

被嘉靖皇帝起用的唐胄,先后在内地多处担任重要官职,并逐步升迁到南京户部右侍郎,1536年,又进入北京户部,升至左侍郎,可谓官越做越大。但唐胄耿介直言,坚持原则的性情,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命运。

1537年,安南(今越南)遣使告莫等庸篡权,久不进贡,嘉靖皇帝准备出兵进行讨伐,唐胄当即上书《谏讨安南疏》,认为发动战争有7个方面的不妥之处:

第一,对于蛮夷的治理,“不以中国之治治蛮夷”,要因地制宜,灵活管理,用好政策,要体现天朝的恩威,体恤四方。

679年,唐朝设安南都护府,因而越南又有安南之名,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人民为汉族。五代时期范缜割据,各地土豪霸占一方,中国北宋政府无力平叛,中越形成宗藩关系,随着安南地方自主封建政权的出现、形成和巩固。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遣使颁诏安南、占城等国,同他们建立了友好睦邻的关系。不直接移植中国内地的封建制度,而是根据安南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管理,维持以朝贡和册封为核心内容的宗藩关系。

第二,明成祖用兵灭黎季嫠,但“求陈氏后不得,后兵连不解”,唐胄认为应该把此作为“殷鉴”。

建元元年(1399),安南黎季犛杀死陈日焜,屠戮陈氏宗族百余人,篡夺了陈氏政权。次年2月,黎季立其子黎汉苍为太子,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大虞”,年号“元圣”,于是陈亡。黎季嫠亦改名为胡一元,子黎汉苍改名为胡。接着,胡一元让位于胡,自称太上皇。胡奉表朝贡,托词自己是陈氏外甥,为众所推,权理国事,请求明朝正其名份,赐爵封位。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遣使赍诏前往安南,封胡为安南国王。不久,黎氏篡权阴谋败露:14049月,原安南陈氏陪臣裴伯耆向明廷告发了黎氏父子弑主篡位、杀害忠良的罪行,请求明政府“哀无辜之众,兴吊伐之师,隆灭绝之义”。与此同时,前安南国王之孙陈天平,由老挝军民宣慰使刀线歹遣使护送前来中国。陈天平以亲身经历向明廷痛陈了黎氏篡权谋位的经过,请求明朝政府“伐罪吊民,兴灭继绝”,帮助恢复陈氏的统治。明成祖知道自己受了胡的欺骗,于是派使诘责胡。胡自知阴谋败露,便假意上表谢罪,表示愿洗心革面,迎还天平,以君事之。并愿归还在此期间被安南侵占的广西禄州、西平州永安寨及云南宁远州所辖之猛慢等寨给中国。14061月,胡陪臣阮景真来中国,迎接陈天平。同年2月,明派广西都督佥事黄中等以兵五千护送陈天平归国。当黄中一行经过鸡陵关(今友谊关)将到芹站时,遭到安南十余万伏兵的突然袭击,陈天平被杀,明军死伤者不计其数。明成祖闻讯后大怒,于是决定对胡兴师问罪。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率军数十万南征。行前成祖命令只准拿获黎氏父子及同党,其胁从无辜不问。并诫谕他们:“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稼穑,毋盗取货财,毋掠人妻女,毋杀戮降附,有一于此,虽有功不宥,尔其慎之。……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使扶治一方,然后还师。”明军遵守成祖的训谕,并于进军沿途发布檄文,揭露黎氏父子弑主篡位、暴杀无辜、侵占中国土地、掠夺占城财物等二十条罪状。大军一路秋毫无犯,进展十分顺利。1407年,黎氏父子被擒,安南事平。明军发榜,遍求陈氏子孙立之。其国之官吏耆老莫邃等上表,“言陈氏子孙尽为黎贼所戮,无可继承,请为古制,复立郡县。”明从其所请,置交趾都指挥司、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处提刑按察司及军民衙门,直接由中央派员进行统治。

明朝对安南用兵,明成祖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宗主国的义务和职责,帮助维护陈氏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性质是非正义的,陈氏王朝也没有保住,及至事平,有置郡县统治,不合时宜,此后安南各地的反明活动不断地开展起来,以此为殷鉴,唐胄可谓用心良苦,真是不能再对安南用兵。

第三,“外夷分争,中国之福”唐胄说,出兵干预不是明智的选择,况“岭南外警遂稀”,所以“今纷争正不当问”。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906960.越南的封建主利用中原的分裂动荡之机,纷起割据。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有曲承裕、杨廷艺、矫公羡、吴权及丁部领五氏崛起,被称为“小五代”。曲、杨、矫三氏皆自称节度使。至939年,吴权称王,但时仅6年。944年,吴权卒,“管内一十二州大乱”,形成为时22年的“十二使君之乱”。在此期间,安南地方混乱不堪,战争不断,所以无法形成强大的王朝来对抗明朝,而明“岭南外警遂稀”,唐胄说“今纷争正不当问”。

第四,唐胄分析了历史上对南征用兵,“屡服屡叛”,也只得郡县虚名,无法真正统治。

公元40年,安南爆发征侧、征贰领导的二征起义。42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征讨,于次年镇压了这次起义。马援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所过辄为郡县,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秦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二征起义失败后,雒候、雒将退出历史舞台,东汉的统治延伸到县级。马援最重要的建树,是把封建法律推行到交趾,以巩固封建生产关系。

此伏波将军南征虽为当地带来了封建制度,但也只是中央王朝名义上统治力量达到此处,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归附中央王朝,唐胄说“仅得数十郡县之虚名”而已。

第五,“外邦入贡,乃彼之利”,对此唐胄认识得很清楚,所谓朝贡贸易就是维持藩属关系而已。

安南从开宝六年(973)开始向宋朝朝贡,除两国关系交恶时外,大都没有间断。明朝时,洪武元年(1368)到崇祯十年(1637),朝贡次数达79次之高峰。

安南向明朝朝贡,“修藩臣礼”,表示臣服。明王朝像以往王朝一样,非常注重朝贡的政治、军事意义,而置朝贡的经济利益于不顾。所以不仅对朝贡国国王封官授爵,而且对贡物“估价酬值”,还回赐国王、王室成员及贡使大量贵重物品,即所谓“厚其委积而不计其贡输,假之荣名而不责以烦缛”,回赐通常高于贡物价值。

从单纯的经济价值而论,朝贡往往是“薄来而厚往”,中国回赐给安南的物品一般都优厚于所贡的方物。明太祖曾说:“安南远居海滨,率先效顺,方物之贡,岁以为常。朕念彼知响慕中华,服我声教,岂在数贡”,他下令说:“中国之于四夷,惟惟诚待之……若彼来贡,亦令三年一来,所遣之人,不过五员,所贡之物,务从简俭,且须来使自持,庶免民力之劳,物不贵多,亦惟诚而已”。

安南在政治上“得赐国之宠”,经济上“朝廷赐予优厚,复叩异恩”,因而“使者满意而归”。

所以他们是非常希望可以经常朝贡的,以至于“乞贡”,他们不仅可以得到明朝的优厚“回赐”,而且可以把其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罪责,借朝贡和使臣往还之名转嫁到明朝政府头上。

由于“守臣以姓名不符却之”,唐胄说“是彼欲贡不得,非抗不贡也”,这个不能自欺欺人作为出兵安南的借口。

第六,唐胄认为“兴师则需饷……何以给之”,出兵打仗,加重负担,最后受累的是老百姓。

任何时候,任何朝代,只要出兵打仗就需要军费,最终承担者是老百姓。唐胄深知百姓苦和累,今四川有采伐木材的赋役,贵州凯口有军队开支,两广积存的十万钱粮全部耗费在田州岑猛的战役当中,现又大兴土木,所以军需紧张。如果出兵安南,将兴师十万,不能保证军用物资的供应,这是唐胄的恤民思想,时刻想着百姓的负担和苦痛。

第七,唐胄认为“今北寇日强,据我河套。边卒屡叛,毁我籓篱,”南征必将让北寇有可乘之机,影响安全。

在边境关系上,自英宗以后,北有蒙古瓦刺、鞑靼部的侵扰,南部沿海一带有倭寇骚扰,兴起在东北的女真族也成了明政权的严重威胁。所以明政府应该一直警惕着北方威胁,谨记土木之耻辱,所以不能轻言南征,让北寇有可乘之机。历史最后证明,明朝最后被北寇所灭,唐胄可谓有很强的预见能力。

       从以上七点我们可以看出唐胄的内政外交思想:对内,要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爱护百姓,珍惜民力;对外,要安抚友好,四海一家,实施外抚四夷的怀柔睦邻政策,即明成祖提出的“宣德而柔远人”的“怀柔”政策,倡导“四海一家”、“共享太平之福”。唐胄最后总结道:“是忧不在外夷,而在邦域中矣。请停遣勘官,罢一切征调,天下幸甚。”他对安南的叛逆极力主张安抚,反对武力征剿。他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非常关心。唐胄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封建社会的衰弱不可避免,这也造成了他的矛盾和悲剧,一生起伏跌宕。“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了。

核发:0 点击数:215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