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dzb
- 时间:2025-04-03
- 来源:党政办
近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邢琼勇老师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以党史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主题,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学校党员学习教育基地的方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
让我们一同走进邢琼勇老师,探寻他在本次活动中的感想感悟。
邢琼勇,中共党员,副教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参与省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项目4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20余篇,2024年提交的信息化课件被列入国家教育部第二十八届全国教师信息化“研讨作品”。曾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海南省高职高专论文二等奖、海南省信息化比赛三等奖、海南省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海南省思政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省级优秀共产党员、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等。
一、为什么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以党史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作为实践课主题?
从思政课的教学意义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本次实践教学以本课程第一章“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第三章“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等内容学习为契机,依托学校党员学习教育园地,通过实地参观的形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对“四个自信”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二、本次实践教学的备课过程和授课过程有哪些体会以及收获?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课后做了全面的总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第一,理论层面。实现了历史认知与知识普及。让学生直观学习历史,通过实物、图文等展陈形式,系统了解党的重大事件、奋斗历程和理论成果,弥补课本知识的抽象性,增强历史记忆的深刻性。帮助学生建立历史逻辑,梳理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选择,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在逻辑,形成对近现代中国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引领与政治认同。结合展馆内的具体案例,如中共一大、南昌起义、长征、新中国成就、改革开放成就、海南23年红旗不倒、海南自贸港等,对学生起到强化理论认同的作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解。增强政治归属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自发形成政治认同,从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自信。
第二,学生层面。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体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的方式,增强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的案例和历史图片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有利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塑造,同时也能强化社会责任感。总的来说,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从参观中思考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在提交实践作业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层面。我认为实践教学不能脱离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因此在本次实践教学的备课过程中,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活动主题,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主动去查看,认真思考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能主动的询问问题,彼此之间多了很多语言上的交流,增强师生互动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反馈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升课堂吸引力,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实践载体。
三、对今后思政课的开展有哪些设想?
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秉承我校养优文化,凝聚育人合力,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我将继续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利用我校优越的地理位置,紧邻海南自由贸易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毗邻海南省博物馆、史志馆、五公祠、李硕勋纪念亭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使用校内外的资源,做好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多样化实践形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努力让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